举个最简单的例子,很多人对建筑空间最基本的认识就是盒子,世上最不需动脑的构成——标准的四面围合体。
那么请问盒子到底长什么样?你以为的盒子可能是这样的:
一般有钱人以为的盒子可能是这样的:
名媛贵族们认为的盒子可能是这样的:
下面这个是乾隆皇帝的盒子认知:
*清代【紫檀多宝格方匣】
这几个盒子,忽略掉第1个不谈,第2、第3个注重的是材质、装饰,而站在食物链顶端的盒子讲究的是空间、布局,即注重的是空间本身的多样性和复杂性,精美的装饰及物件只是空间的陪衬。
正如台北故宫对乾隆多宝盒的描述:既是具体而为的游戏空间,又是充满变化的空间游戏。所以说贫穷限制了我们的想象力倒也没错。
回到建筑空间,其实差不多,对盒子的认知几乎暴露了我们对空间的作为。画图狗们的空间设计可能也像他们的塑料收纳盒一样朴实:
商业建筑师们喜欢利用装修创造氛围,注重的是材质、装饰、家具,而空间本身还是方盒子空间。
举个栗子,WEI Architects设计的女装店——
该设计成品坐落在该品牌设计工作室和制作厂里,位置靠近建筑主入口,改造前为样板制作工作室。它的场地是一个10m×8m净高2.1m的盒子空间。这样的一个盒子,怎么在里面玩空间呢?
很简单,只需一加,一减。
服装店除了展示衣服的空间,还有什么空间可供我们加的呢?橱窗和试衣间,一个对外,一个对内;一个看别人,一个看自己。
先看看“贫穷建筑师”会怎么做:
在盒子中加入新的盒子,没什么错,大部分服装店都这么做,展示衣服的空间才是主要的,做好它就行。
这样想,空间依旧是个盒子。
而这个案例,则是这么做的:
橱窗形成一个单独的空间体量, “加”入到这个盒子空间中,原本的平面化的单纯对外展示的橱窗,变成了有纵深感的展示空间,不仅是个窗口,还是个展廊,甚至是个T台。
Step2 加法2.0
相较于橱窗的对外、公共,还要加一个对内、私密的空间——更衣室。更衣室加在了橱窗空间的末端,和橱窗空间构成一个 “L”型盒子。
两个私密性上相互对立的空间为何不像传统服装店一样,一个在最外部一个藏在深处,如果加在一起呢?WEI Architects为我们假设了如下场景:空间其实都是展示,那么为何不放到一起呢?
想一想,在换好衣服后,推开带有镜面的更衣室门。此时换好新装的你正位于被镜面延伸的“橱窗”空间最核心的位置,恰好被过路人看到。
此时,人们在盒子空间中完成了一次不可能的“偶遇”。
Step3 减法
“加法”将空间进行了重构与分割。但这分割和限定可是100%的,现在需要一点“减法”,让盒子内外空间能够进行交织。
服装店也是个展示空间,为何不按博物馆设计注重流线的方式设计呢?
所以路径空间便是这次减法的被减数。
路径的转折点,便是当日的主打“展品”,“展品”无论是在路径上还是在视线上,都应当被突出。
仅需一加一减,储物盒空间便可以成为多宝盒。